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中华文化工作室华夏民族魂宋元明清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有本启奏 回复奏折 大人是此奏本第 165 个阅读者 
 主题: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历史]
摩利支天
摄政女王
 


社交勋章


府内官位:官家
大人隶属:太虚宫
大人配偶:李瑞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吉祥天
为官经验:10803
人物魅力:51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322
奏本总数:1660
进府时间:2006/5/21
官家签到:2007/5/31
进城:231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启奏官员

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明代名将戚继光不仅有一腔爱国热情和战场指挥才干,还是一位锐意进取、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的创新者,其行为成为当朝后期衰败阴暗局面中的一个亮点。

  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就任都指挥使之际,中国东部沿海正不断受到倭寇侵犯。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12万人,却多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4000人!

  当时中国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都超过日本多倍,倭寇还非正规军,然而明军几十年间在沿海却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仔细分析这一反常现象,可以看出当时中日双方在军事组织和战术上的差距。倭寇虽缺乏统一指挥,只以小股力量杀人越货,却体现出日本下层社会结构的严密,其大小头目对下属能施以严格管制和指挥,还采取了飘忽不定的狡诈战法并配备了仿西洋火枪而制成的鸟铳,因而屡屡以少胜多。明朝军队量多而质差,重要原因是因其实行“卫所”世兵制,每个“军户”出丁一人,代代不变。此制度建立后,士兵逃亡和换籍众多,至明中叶以后卫所出现大量空额,所剩残卒也多为军官役用,训练废弛。偌大的明王朝,纸面上兵力多达280万人,能作战的却十分有限。

  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这些士兵多受过倭祸之害,戚继光就此以“保国卫民”训导官兵,同时严肃军纪,实行“连坐法”,规定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等法规,使所部战斗意志高昂。他还摈弃旧式“看武艺”的训练法,采取了鸳鸯阵等新战术,并建立了队、哨、营等新编制,组织调度比较灵活。戚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铳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

  军制改革后,这支军队出现在浙东沿海战场,抗倭形势很快改观。戚继光不把数量有限的部队分兵把口,而形成一个拳头主动出击,在台州九战九捷。大感惊恐的日本海盗转而窜扰福建、广东沿海后,戚家军也随之南调。戚继光根据倭寇在海边游动需要一些据点和岛屿作为巢穴的特点,也以主动攻击为主,其中夜袭横屿岛一仗歼敌2000人。戚家军经过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10年,日本海盗因惧歼而不敢再犯。

  后人追念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的业绩时,也会引出一些遗憾。从当时中日双方的战略态势看,最有效地平定倭患应是建立一支实力胜于日本海盗的舰队,以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建船水平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与戚继光共同作战的名将俞大猷便主张:“大治战舰,贼来则击,贼去则追,又来又击,又去又追”。防敌、歼敌于海上,确是战胜海上强敌的根本途径。然而明朝当权者承袭了农耕民族的保守观念,缺乏海洋观念,对付海上来敌主要靠的是陆战。试想,若是戚继光、俞大猷能指挥舰队驰骋东海,那将何其壮哉!后来的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可惜这仅是一种美丽的假设,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摩利支天 大人说道.

奏主热折 ·被法老诅咒的五大稀世珍宝
·世界七大恐怖地带
·隋唐英雄的各种排名方法
更多...
大人官印--------------------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2 11:45:11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官家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85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32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2

Re: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事实上,史册上记载,80%的倭寇是明朝盗寇与日本浪人相互依存的.

后来,日本政府为了对华贸易的顺利进行,也强力禁令浪人为寇.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2 12:27:16 
IP: 已记录
收藏奏折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中华文化工作室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京ICP备12043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