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中华文化工作室华夏民族魂三国两晋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有本启奏 回复奏折 大人是此奏本第 796 个阅读者 
 主题: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录入转帖]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启奏官员

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作者:老木匠

三、将兵与将将

1.文武分途

中国直到春秋时期还处在部族国家阶段,各级贵族掌握政治权力。周天子的朝廷有公、卿、大夫等贵族主持朝政,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也依靠卿、大夫等贵族执掌政务,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文、武官职分类,在战时一般卿受命为“帅”或“将”(都是指挥的意思)领军出战,据《公羊传》解释,如果领兵的贵族地位高、而且军队规模大,就称之为“帅”;如果领兵贵族地位高而军队规模不大,就称之为“将”。由于上卿经常领兵,因此也尊称为“将军”。临战时将、帅会分派大夫为“尉”、“御”、“右”等战术指挥职务。

随着各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新贵族向职业官僚转化。同时由于战争日益频繁,作战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作战时间不断延长,作战形式日益复杂,而士兵成分也多样化,需要有专职的军官担任指挥。原来只是临时战地指挥员的“尉”逐渐成为专职的军官,为武官的统称。

职业军官系统已经形成,但当时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级别的惯例,“将”主要是指战地指挥官。比如秦国名将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为“左庶长”(最低一级的“卿”),“將而击韩之新城”。获胜后爵位升至“左更”(第七级的卿)。第二年又为“将”,指挥秦军与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大战,斩首24万,还俘虏了联军统帅公孙喜,攻取5座城池。于是被任命为“国尉”。下一年爵位升至“大良造”(第三级的卿),再次指挥进攻魏国,攻取大小61座城池。以后连年进攻魏、赵、楚国,迫使楚国迁都。秦国将楚国原都城郢改为南郡,封白起为列侯,号“武安君”。长平大战,白起又被秘密任命为“上将军”指挥最后决战。后来白起因与当时的丞相应侯范睢有矛盾,被免去官职与爵位,降为“士伍”(平民),最终被迫自杀。

战国末年各国逐渐直接以武官的官职来表示级别,秦国自秦庄襄王即位(公元前249年)后派出作战的指挥官,都称将军,不再用爵位表示级别。秦王请王翦出任灭楚统帅,王翦向秦王请求“美田宅园池”,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只好及時以请园池为子孙产业耳。”到了前线还5次派使者回都向秦王请求肥田美宅,做出一副只知道捞取实惠、没有野心的样子,以安秦王之心。

秦始皇征服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朝代。文、武两个职业官僚系统已经完全形成。朝廷武官系统有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为“三公”的太尉,有警卫宫廷门户的郎中令,有指挥宫廷卫兵的卫尉,有卫戍京城地区的中尉,有监督武官的护军都尉。有些带”尉”的官职则是文官,比如廷尉掌司法审判,主爵中尉掌爵位封赏,一直是文官官职。在出征作战时则会任命大将军、上将军、将军、裨将军等表示级别的不同名号的指挥官。地方也采用文武分别的制度,郡尉、县尉分掌地方军队的指挥并负责地方的防卫与治安。在各地交通要道还设置关卡,派出“关都尉”进行守卫警戒。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奏主热折 ·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注意啦 有关三国辩论会的事宜
·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上)
更多...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0:27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2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2.“将”“尉”易位

我们现在的军官体制是将军比尉官大,而古代却是尉官比将军大。自东汉开始才逐步发生将军比尉官大的转变。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仍然以“尉”作为武官统称,而明确文武官员以其每年的俸禄数量来表示级别。太尉(以后改称大司马)作为最高武官,列“三公”,年俸号为“万石”(实际4200斛)。三公以下的“九卿”,年俸号“中二千石”(实际2160斛),武官列为九卿的有光禄勋(郎中令改称)、卫尉。执金吾(中尉改称)虽然不列为九卿,但也是“中二千石”。武帝时又设置城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级别略低,号“二千石”(实际1440斛)。地方郡尉级别相比“二千石”的郡守略低,为“比二千石”(实际1200斛);县尉级别也低于县令(六百石),为“比六百石”(实际600斛)。

西汉时的“将军”称号仍然具有战地或某一方面军司令官的性质,还不算是武官的正式官称,因此级别并不固定。比如与匈奴作战时卫青作为全军统帅,号“大将军”;有的以战略方向为号,比如“贰师(西域有贰师城)将军”、“度辽将军”;有以所指挥部队为号的,比如“材官将军”、“楼船将军”、“骁骑将军”等等。将军作为司令官有组织指挥所的权力,可以自行组织“幕府”(因为设置在军营帐篷中而得名),任命“司马”、“长史”等参谋人员。

东汉正式明确“大将军”为朝廷最高级官员,将军也长期设置,成为一种正式官职,地位超过了原来各种“尉官”。大将军后来一般只用来封赏执掌朝政的外戚(皇后的亲属)。以下有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等一系列将军称号,如果加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是可以建立正式衙门机构的意思)的名号,也与三公平级。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将军名号最滥的时期。曹魏在大将军下设“中领军将军”来统帅中央军集群,又将护军都尉改为护军将军,来主持武官的选拔委派。以后这两种级别最高的将军也逐渐增设。其他有左、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实行九品官制后,凡大将军或开府将军都列一品,骠骑、车骑、领军、护军等将军为二品,左、右卫以及前、后、左、右将军为三品,校尉为四品。在将军府担任参谋工作的长史、司马、主簿、参军等武官为五、六品。基本军官则仍然是以“尉”为名,最低的塞尉为九品。到了后来将军越封越多,晋代将军仅名号就有40种,而将军名号与所承担的指挥职务完全无关,甚至习惯上前、后、左、右将军是授予文官的称号,比如东晋时王羲之就是“右军将军”。而南梁的将军名号居然多达240种,在区分品级外又分成44班。北魏有60多号将军,都是用来“褒赏勋庸”,并没有军事指挥职权。

3.官职分离

后代将军设得太滥,成为武官的统称,于是就产生官、职分离的现象。

按照“将军”原来的词义,就是带兵打仗的人,可是后来各代却都另外设立带兵打仗的职位,名称五花八门,将军往往只是一个军衔的标志。

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实际担任战区或方面军指挥职务的官职改称“都督”。起先这是一个全军总指挥职务,如公元216年曹操曾命令夏侯惇以大将军身份“督二十六军”,222年曹真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后越设越滥,一个州、一个郡大小的军区也设都督。晋代制度:以“都督诸军”、“都督中外”为全军指挥,“监诸军”为临时指挥。除了指挥朝廷直属军队的一些将军职称外,只有加了都督衔的将军才是真正的武官。

还有的朝代以“总管”为指挥职务名称。比如北周设“行军总管”作为方面军指挥。隋唐时期朝廷府兵12个卫各设正三品的大将军。以下各卫设将军,另有参军、司阶、校尉、旅帅、队正、副队等大小军官。地方各府(隋朝称“骠骑”、“鹰扬”等府,唐朝称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副手为果毅都尉,下设别将、长史、兵曹参军、校尉、旅帅、队正等低级军官。战时以亲王担任总指挥的称“元帅”,在战区内统管文武官员的,称“总管”。边境军区设置“节度使”,因为“受命之日,赐之旌节(代表皇帝的信物)”,得以有军事指挥的专断权力。

    也有的朝代从“节度使”名字衍生出一系列的“使”来作为指挥职位的名称。比如宋朝武官的级别以“某某使”(北宋后期改为某某大夫)来表示品级,真正的最高军职为朝廷“三衙”长官,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都指挥使”,往往只挂有个四、五品的官衔。

    明朝总历史上武官名称大成,最高军事机构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各省的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各卫(军队编制)设“指挥使”正三品,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百户所的“百户”为正六品,都远高于知县(正七品)。不过和历代一样,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后就运转不灵,朝廷陆续在各地设置“总兵”作为某一部队的总指挥,以下也不再按照原来的序列任命军官,而是另行委派参将、游击、守备等中级军官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另行委派千总、把总之类名目的军官来组织指挥小部队。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军官序列相当高,各旗都统为从一品,各地驻防八旗的将军也是从一品(原为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具有指挥某城八旗全权的副都统,为正二品。以下有总管(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参领和协领(从三品)。绿营兵军官序列则沿袭明末惯例,以提督(从一品)为最高级别军官,以下为总兵(正二品),副将(正三品),以及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等级别军官,基层军官“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级别也很高。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1:02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3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4.自荐为将

    军队需要有能力的军官来担任指挥。在职业军官系统形成之初,有很多人是在学习了“兵法”,掌握有军事指挥专门技能后被国王聘用的。

比如春秋末年时,齐国人孙武研究战略战术,著书13篇(即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广为流传。吴王阖庐读到后,赞叹不已,公元前512年将孙武请到吴国来,拜为将军,统率吴军与强大的楚国作战,连战连捷。

大约就在同一时期,齐国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进攻,打了大败仗。齐国执政大夫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以研究军事出名的穰苴。齐景公亲自召见穰苴,听他谈论军事,大为折服,立刻聘用穰苴为将军,领军反击晋、燕联军。穰苴说自己出身卑贱,一下子担任将军(相当于上卿),位居大夫之上,人微言轻,“士卒未附,百姓不信”,请求齐景公派一个得到宠幸、有声望的大夫为监军。齐景公就派了自己宠幸的大臣庄贾为监军。穰苴先到军营门口,立起测量日影的“表”,摆好计时的滴漏,等待庄贾。不料庄贾自认为监军就是统帅,不慌不忙地接受亲友的送别,到了约定的正午时分仍然没有赶到军营。穰苴就撤去了表、放掉了滴漏的水,自己进入军营,接管指挥权,发布命令。傍晚时庄贾才赶到,穰苴说:“作为将领接受命令之日就要忘了家庭,在军队接受军纪约束就应忘记双亲,听到战鼓隆隆就应该忘记自己。现在敌军入侵,国内骚动,百姓之命都悬于君,怎么还要在乎送别!”于是按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都为之震惊。齐景公派遣使者拿了代表国君的“节”来赦免庄贾,使者马车一直奔驰进入军营。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又按照军法军营中不可驾车奔驰,违者斩,只是国君使者不可杀,就杀了马车夫和两匹马来示众。第二天出发,穰苴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问寒问暖,士兵都争着参战。晋燕军队听说了不敢与齐军会战,主动撤退。齐军收复失地,胜利凯旋。齐景公拜穰苴为大司马。以后战国时齐威王将齐国历代司马的事迹编写成书,穰苴的事迹也附在其中,书名就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

    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和当时说客以口舌取官、乃至任为丞相的情况相同,很多游士靠谈论兵法而出任将军统帅。最著名的莫过于孙膑、庞涓的故事。两人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得以成为魏国将领,因妒忌孙膑才能,设计陷害,“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无法出头露面。后来孙膑逃亡到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很器重孙膑,但孙膑作为刑徒已无法率军,于是坐在密闭的车辆里为田忌当军师,指导齐军接连打败庞涓指挥的魏军,最终在公元前340年,在马陵道设伏,全歼魏军,庞涓兵败自杀。另一位名将吴起也是游学出身,在鲁国求学,为能够在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中充当将军,不惜杀死自己妻子(齐国人)来取得信任。后来又到魏国,任命为将军,打败秦国军队。为魏国效劳后,这位名将又被楚国聘请,为楚国主持改革。秦国的几位名将如白起、尉缭、王翦等也都是以“好兵”而得为将军。

    秦末混战时期,这一风气犹存。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个叫周文的,“自言习兵”,曾是楚国春申君的门客,陈胜就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咸阳。后来周文军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被杀。楚怀王因为宋义谈论兵事,料事如神,就拜宋义为上将军,位置高于项羽,率军北上。结果项羽发动兵变,杀了宋义,自立为“假上将”(代理上将军),篡夺指挥权,楚怀王只好承认既成事实。韩信自学兵法,先是投奔项羽,不料项羽只是让他当个卫士,他大失所望,又去投靠刘邦。刘邦也不重视他,韩信又打算离开。只是因为萧何在和他的交谈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在他开小差后,赶紧追赶,在历史上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的佳话。萧何追回韩信后,又以自己的脑袋担保韩信,才使得刘邦回心转意,拜韩信为大将,把主力军队交给他指挥。

后世的帝王对于这样招聘“自由职业者”来担当军国重任实在是不放心,以后各个朝代就再没有将游士立即拜为大将的事例。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1:31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4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5.行伍出身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在他的名作《五蠹》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猛将必发于卒伍”,可见早在战国时代,已经习惯于从士兵中提拔军官,行伍出身已经被各国军队广泛认可。以后各代军官的主要来源几乎都是行伍出身。

替汉朝打天下的很多开国功臣比如周勃、灌婴、樊哙之类,都是行伍出身。西汉初期号为“飞将军”的名将李广,就是从一名弓箭手逐步升为将军的。他的堂兄弟李蔡和他一起入伍,一起升为将军,最后还从武官转为文官,位至丞相。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中成名的一些名将,大多是行伍出身。比如也号为“飞将”的名将吕布,以“骁武”投军,以后以“便弓马,膂力过人”著称,最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曹操手下著名的勇将典韦,投军之初,是张邈手下的旗手。当时军队的战旗号“牙门旗”,一般要几个人才能掌握挥动,而典韦用一只手就能举起,由此出名。投入曹军后,先是以作战中多能斩敌首级,计功升为“司马”(小军官)。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典韦自愿率领敢死队冒死突击,为曹操军队打开撤退的通道。因为这项战功,典韦被任命为都尉,指挥曹操的卫队。后来在张绣兵变中战死。蜀汉阵营的名将赵云,原来只是个骑兵,投到刘备手下时,开始只是刘备随从骑兵的队长,当阳战役中刘备军队全线崩溃,赵云胸怀刘阿斗,保护刘备的甘夫人,安全突围,才得到“牙门将军”的称号。刘备入蜀,赵云留在荆州军,后来才随诸葛亮增援入蜀,以战功升为大将。蜀汉的另一名将魏延,也是行伍出身,“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靠战功一直升为大将军。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将也有不少是行伍出身。如东晋名将刘牢之,以“骁猛”应募,为小军官,作战率所部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在决定南北对峙局面的淝水大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大将。北魏名将杨大眼,原来是个流浪儿。北魏孝文帝部署南征,要招募一批士兵,杨大眼前去应征,官员起先看不中,杨大眼就当场表演他的绝技:将一根3丈长的绳子绑在自己发髻上,撒开腿飞奔,那根绳子居然飞荡在后面成一直线,骑马的人也追不上他。由此立即被收录为“军主”,成为一名军官。以后屡立战功,“勇冠六军”。当时人都认为可比关羽、张飞。

隋唐之际乱世英雄起四方,而唐皇朝的一些开国功臣仍然是行伍出身的职业军官。比如最著名的勇将尉迟敬德和秦琼,都是从士兵升为大将的。尉迟敬德在隋朝末年从军,在隋朝官军镇压各地暴动民众的战争中积累战功,“以武勇称”。隋朝垮台后投入唐朝阵营,以战功成为开国大将。秦琼也是在隋朝末年从军,开始只是隋朝将领来护兒的一个亲兵,他在隋军最高也只得了个尉官。后来投入李密起义军,成为重要将领。转到唐皇朝阵营后,又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先后作战两百多次,自称受伤流血好几斛,最终才得以成为大将。

    两宋号为名将的大多是行伍出身。北宋中期最著名将领狄青,就是行伍出身的大将。年轻时以“善骑射”应募当兵,因为脸上有青色的被刺的军号,以后被称为“狄青”。南宋初期“三大将”:韩世忠、岳飞、张俊都是行伍出身。韩世忠18岁应募投军,以能够“挽强驰射”而出名。南宋初期镇守长江下游地区,成为方面大将。岳飞,少年时能左右射。应募投军,在以后平定江淮地区的战争中立战功,得以成为方面军大将。张俊,少年时“好骑射,负才气”,在乡间为盗,16岁时投军为弓箭手。在北宋末年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升为将领。南宋朝廷初建,张俊就被任命为御营前军统制,地位在武将中为第一。

    明清时期行伍出身的军官仍然占了绝大多数。明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少年时就混在一伙强盗里,后来转投朱元璋部下当兵。在朱元璋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为根据地的战役中,他带头冲锋陷阵,立下大功,由此得到朱元璋赏识,不久就任命为“统军大元帅”。在建立明朝统治的混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全军副统帅,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老战友徐达。封为开平王。为满清入关当先锋的一些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原来都是行伍出身的低级军官,因为明辽东主将毛文龙被冤杀,发动兵变,被明官军攻击后归降满清,反倒成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后来得以封王。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直到19世纪末,清朝军队中仍有76%的军官是行伍出身。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2:00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5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6.将门虎子

    俗称“将门虎子”,这在中国古代倒也确实曾经成为一项制度,很多朝代都是明确规定军官子孙可以世袭军职。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武将的子弟往往也总是被朝廷任命为武将。

秦汉时代建立起职业官僚制度,爵位制度也同时存在,有爵位的武将,其子孙袭爵后往往就会获得武官的职位。比如西汉周勃封为绛侯,他的儿子周亚夫在袭爵后先是被任命为河内郡太守,但当匈奴入侵后,立即就拜为将军,得到文帝的欣赏,在匈奴退去后,被任命为中尉,警戒长安地区。文帝死前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可以带兵的将军。”太子即位后(汉景帝)立即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3年后发生诸侯吴王、楚王叛乱,周亚夫被提拔为太尉,全面指挥平叛,以守待攻,只用了3个月就平定叛乱。

历史上一些名将之子习惯上也总是被任命为军官。如西汉飞将军李广有两个儿子早死,第三个儿子李敢被任命为校尉,跟随票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在战斗中夺得左贤王旗鼓,又斩首多,赐爵关内侯。被任命为郎中令后,因为怨恨大将军卫青害死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立即报复。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一次宫廷围猎时,射冷箭杀死李敢。汉武帝包庇霍去病,宣布李敢是“鹿触杀之”。李广的长子长孙就是李陵,也因“善骑射”,被汉武帝认为大有李广遗风,特命他带800名骑兵深入大漠侦查地形。后来李陵以5000步兵转战大漠,被匈奴大军围歼。唐朝开国功臣程知节的3个儿子,有两个都被授予军职,唐玄宗时的名将高仙芝,是高丽人。他父亲高舍鸡从军后,屡建战功,曾任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年时随父亲至安西,以父亲的功劳起家就是游击将军,到20岁拜将军,与父亲同一级别。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部族军队的军官都是世袭的。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将原来女真族的游猎作战猛安、谋克固定为军职,有战功者往往也授世袭猛安、谋克。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将百户、千户、万户之类的军职作为世袭职位。

在汉族皇朝中,明确规定军职世袭的只有明朝。朱元璋或许是为了与世兵制配套,规定军官都授予世职,军官死亡或年满60岁,由嫡长子承袭职位,如果自己没有儿子的,允许兄弟继承。在承袭职位前也要经过骑射测试,第一次没有及格的,只能算是代理职务,领取一半的俸禄。第二年再试,仍然没有及格的,就要充军。但是后来制度废弛,有一战事就有大批冒功被授予军职,而世袭者中顶替冒名的也不计其数,导致军官数量猛增。到明朝建国后100年左右的时候,军职增长了4倍,再到50年后的嘉靖年间,又增长好几倍。当时一次性的大检查,淘汰了几千名军官。但是不久就恢复了老样子。不过明代确实也有不少名将是世职出身的,比如以抗倭出名的名将戚继光就是世职出身,他家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死后,他承袭职位,因为才能卓著,又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主持山东防备倭寇的防务。后来改派挂浙江都指挥司官衔,主持台州、金华、严州防务。

    清朝入关后,吸取明朝教训,严格控制世袭军职。即使是八旗军职也只有在临阵战死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其子孙承袭,如果子孙尚未成年,可以先发放一半的俸禄。而绿营兵军官战死,子孙仅得”难荫”(有一子可入国子监为监生)而已。1784年乾隆皇帝发布诏书称:“旗员及绿营人员,效命疆埸,同一抒忠死事,何忍稍存歧视。”规定以后绿营军官战死的,也一律授予子孙世职。和明朝不一样的是,清朝世职是一个作官的出身,承袭世职只是挂一个官衔,实职仍然要从基层小军官做起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2:19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6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7.科举出身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是以文取士。到了武则天当政,在长安二年(702年),首次举行“武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各中射箭技巧,以及马术、负重等等。以后武举考试兴废不常,在新、旧《唐书》的列传中,提到武举出身的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出生寒素之家,年轻时“以武举异等”,先是补左卫长史,后来逐步升迁为边防军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成为当时唐皇朝最得力的大将。

    宋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的制度,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南宋进一步改革,1135年开始由皇帝亲自“廷试”,合格的都赐予武进士,授予武官衔“保义郎”、“承节郎”等名目。但实授的职务往往并非军官。1166年武举进士也比照文科,有第一、二、三名的排名。以后又规定参加廷试的都必须由各地方长官先行选拔,作为“武举人”保送朝廷。这样以来,武科举体系与文科举体系基本相同。1177年明确武科状元之称,状元愿意从军,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副将,第四、五名准备将。在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下,很多人只是为谋一当官出身而已,考取后不愿从军。因此两宋时期由武科举出身的名将极少。较为著名一点的有北宋末年的何灌,他在武选登第后即为军官,在与辽朝边境地区任巡检,以善射闻名,号为“何巡检神箭”。后来在“靖康之变”时受命防守汴京,战死疆场。

    明朝建立后,设置武学、武科举。在京师以及卫所设置武学,训导军官子弟。凡10岁以上应承袭军职的子弟的应入学学习。教材为《武经七书》。地方青年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武学学生资格,号为武生,与文科举生员(俗称秀才)相同。武科举制度与文科举相仿,武生通过乡试(省级考试)武举人,可以到京师参加会试。会试内容曾规定,“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就不可试弓马。但以后改为三场考试,第一场试“马上箭”,第二场试“步下箭”,第三场才是笔试。每3年一次会试,录取进士定额为100人。

由于明朝武科举制度比较长久,武科举出身的军官相当多。比如明中期抗倭名将之一的俞大猷,就是武科举出身。他“少好读书”,学《易》又学剑。考中秀才后因家境穷困,在父亲死后,承袭了父亲“百户”世职。不过他并不甘心,1535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千户”军职,守御金门。他上书对海防提出建议,却被上级训斥:“小校安得上书?”被责打一顿后罢官。1542年蒙古俺答入侵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俞大猷向巡按御史自荐,得以上京,被送到宣大总督翟鹏处,他和翟鹏论兵,翟鹏几次被他说得下不了台,于是说:“我不应当把你看作武夫。”可是仍然没有用他。好在兵部尚书毛伯温欣赏他,在他回到家乡后任命他为汀漳守备,这位命运多蹇的武进士才真正成为一名带兵军官。以后他长期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靠战功由都指挥佥事、参将,逐步升迁为备倭都指挥、总兵官。但仍然曾多次被降级、查办,甚至被判死刑、戴罪军前效力以赎死罪。

明朝武科起先没有殿试,因此没有武状元之称。明末崇祯帝锐意求治,想要提拔武科。正好1631年武会试因为考官不公,引起武举人聚众闹事,崇祯帝派人复查,发现武举中能够挥舞百斤大刀的只有两个人,而其中居然有一个人没能中进士。崇祯帝下令将考官全都抓起来治罪,将有关的兵部22名官员贬官。另外派人重新主持考试,录取100名,仿照文科举形式,也分为三甲。崇祯帝亲自调阅前30名考卷,钦定一甲3名。头甲头名为状元是能够挥舞百斤大刀的来聘,当即授予副总兵。这个明朝第一个武状元果然也能够为皇帝尽忠,三年后就在攻打孔有德叛军盘踞的登州时,身先士卒,战死在城头。

清朝入关当年就举行武科举考试,用以笼络汉族好勇斗狠之徒。以后一直与文科举考试同期,每3年举行。凡通过基层考试即获得武生资格(俗称武秀才),可以参加武乡试,另外绿营兵丁也可以报名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武举人,以及绿营的千总、把总,通晓文义的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会试及格后进入无淘汰的殿试,排出三甲名次,一甲3人,和文科举一样有状元、榜眼、探花之名。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三场考策、论。

清朝通过这一途径成为军官的人不少。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18世纪末清朝军队中有将近13%的军官是武科举出身。如鸦片战争中著名的“定海三总兵”,葛云飞是1823年武进士,王锡朋是武举人出身。

和文状元很少成为宰相或著名权臣的情况相仿,武状元成为全军统帅或一代名将的情况也很少见。清代武状元中经历比较具有戏剧性的是马全。他是山西阳曲人,原来的名字是马瑔,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一甲三名武进士(探花),以二等侍卫出为福建抚标右营游击。可这位武探花当官不久就因为和同僚争吵而被夺职,他就改名马全,寄籍在北京的大兴县。1760年再次参加武会试,居然又一次名列前茅。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见了马全很眼熟,说:“你不就是马瑔吗?”马全赶紧叩头请罪,想不到乾隆皇帝爱才,居然钦点马全为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两年后乾隆皇帝下江南,命令他代理江西南昌镇总兵,负责护驾警卫。马全这次尽心尽力,很讨乾隆皇帝喜欢,南巡结束就提升他为江苏苏松镇总兵,以后提升为江南提督,成为绿营最高级军官。1773年,乾隆皇帝发动征讨金川战役,又想起马全,特意将他调来为领队大臣。想不到木果木大营遭到夜袭时,马全殿后掩护,在夜战中战死。乾隆皇帝知道很是惋惜,说:“提督马全乃国家出力有用之人,今力战死事,实堪轸惜!”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3:33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7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四、指挥与调遣

  
1.朝堂“庙算”

       中国古代国家高度重视军事问题,形成了历代复杂的军事指挥与调遣制度。其主要的原则大概有这样一些:将战略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分离,将军队平时的组织训练权与战时指挥权分离,将军队的人事权与军队的指挥权分离,将战区的指挥权与作战部队的指挥权分离。

       大约从商朝开始,战争的策划都习惯在国王祭祀祖先的祖庙大殿中进行,称之为“庙算”。《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也就是说在进行战争前先要在祖庙进行战争的推演,推演的结果是获胜的,实际获胜的可能性大,相反推演结果是失败的,实际获胜的可能性就小。

庙算后征发、组编、调动军队的权力也是属于国王的。大约从春秋末期开始,就出现了国王发兵专用的“虎符”。这是一种铸成卧虎形状青铜器具,可以分为左、右两片,左面的一片在任命军队指挥官时当场拆开交付执掌,右面一片保存在国王的宫中。当要发兵时,国王就派出使者执虎符的右片到军营传达命令,指挥官必须严格核对虎符确实为原件无误,然后执行调动出征命令。

这个办法一直沿用到后代,唐朝为了避祖先李虎之名,将虎符改为“鱼符”,改为以左半片留在朝廷,右半片交各地府兵指挥官执掌。不过到了唐末已明确停止使用鱼符征调府兵。著名的南宋高宗以12道“金牌”强迫命令岳飞回师的故事,实际上“金牌”本身并不是调兵信物,只是要求日行500里传递速度文件的标志。少数民族皇朝如辽朝沿用鱼符制度,金朝则有鹿符(中央调兵令牌)、虎符(地方军区调兵令牌)。元朝虽然有铜虎符,号为“虎头牌”,但主要已成为军官的地位的象征,并非令牌。明清军事调动主要依靠书面文件,以印信文件为主,虽然有“信牌”,但只是传递公文、表示官方身份的标志,并不是调兵令牌。

    春秋时期,国君一般都亲自率军出征作战,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国君亲自出战的情况到了战国时期就很少见,一般都是委派将军到前线指挥,并授予将军实现庙算所决定的战略目标的全部临战指挥权,仅在和、战等重大问题上才需要向国君请示。据《六韬》一书的说法,当时任命将军的仪式非常隆重,君王要在太庙亲自向将军授予代表国王权威的斧钺,并要说将军持斧钺自天到地都可制裁之类的套语,而将军要向君王表示“军不可从中御”。《孙子兵法》将此归结为将军出征后“君命有所不受”。

    随着后世太多的将军发动军事政变篡夺政权,制度上不再允许“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堂不仅要庙算,还需要进一步遥控指挥。朝廷里开始出现皇帝周围的一些亲信组成的实施这种遥控指挥的小班子。如西汉末期“大将军府”,东汉时“尚书台”,唐末到元朝的“枢密院”等等。

    明成祖对一些文臣加上某某殿阁大学士头衔,让他们在皇宫内替皇帝阅读文件,草拟“圣旨”。因在宫殿“大内”办公,组成的工作班子就简称内阁。凡军国大事都要替皇帝处理,军事决策、调兵权力实际上也由内阁掌控,在草拟指令后经皇帝批准下达兵部。从大学士名称来说自然应该是由文官担任的职务,明朝从没有一个武官入阁。文官实际上往往不懂军事,对于遥远的作战地区情况也很少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为皇帝草拟、一般总是被皇帝批准的军事指令大多是外行意见。

    清朝入关以前以及入关后初期,王大臣议政会议讨论决定重大军政措施。雍正帝统治时设置军机房,指定一些受到信任的大臣到房,为他起草对当时正在进行中的西北方面战事下达的指令。以后常设,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处。这个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军事决策机构。

和宋、明等朝代发生的情况相仿,清中叶确立起来的这套军事统御体系的效率也是极其低下的。全国军队都要等待朝廷命令才可以调动,指挥官也要等待朝廷命令才可以动身,将领的战场指挥权也受到朝廷的掣肘,作战计划、作战经过都必须随时报告。往往前线已经打了败仗而作战计划还刚刚被皇帝批准。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清朝所面对的军事敌手相对弱小、军事威胁相对统治中心距离较远,而还没有对其军事作战能力发生致命的损害,但当利用海洋迅速调动兵力的英国侵略者打上门来时,这套体制就完全不能应付。而到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更是难以再维持下去。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4:00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8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2.两套监军体制

皇帝要遥控出征的军队,就需要在军队里有自己的耳目,这就是历代的监军制度。监军有文臣,也有太监。

    秦国向各郡都派出“监御史”,这或许是从监察战区的监军职务发展过来的。后来西汉武帝开始委派“监军御史”,到各战区监察指挥官,但并没有授予御史太大的职权。比如汉武帝时有个叫胡建的,在北军中担任“军正丞”(负责军法的军官),他家境贫困,没有车马,经常和士兵一起步行,和士兵关系很好。北军有个监军御史,是个贪官,将北军的军营营墙开了门洞作市场,从军营外运了百货进来高价卖给士兵。胡建并没有权力去审判监军御史,他就和亲近的士兵约好,在某天校阅军队时,他招集这些士兵登上指挥台,将监军御史当场抓起来砍头。北军的各位尉官都不知所措,胡建却不慌不忙取出早准备好给皇帝的上书,其中说:“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而监御史公然打破军营做买卖,败坏军营勇猛气氛,尤其失理不公。如果按照普通法律来审判,御史是没有死罪。但是按照军法:‘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因此我自己做主,将御史处斩,冒死报告。”汉武帝反而觉得胡建敢做敢为,下命令说胡建按军法从事做得对。

    以后各代都有派遣文臣监军的制度。但更出名的是太监监军。这种体制开始于唐朝。唐玄宗依靠宦官帮助发动政变才得以为皇帝,上台后开始任命宦官为将军。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派遣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监督封常清、高仙芝率领的平叛军队。当这支军队打了败仗后,边令诚报告说两个将军无故弃守,唐玄宗立即派人将他们处死。从此太监监军成为惯例。宦官既无军事常识,又因为身处深宫,对于社会缺乏正常的判断能力,只会给皇帝打小报告。更有很多腐败弄权,搅乱军政。如高適上书说:在哥舒翰军队为监军的太监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xu pu,赌博)饮酒,不恤军务”;而南阳军队有3个持节都督,好几个监军“更相用事”,这样下去,“战而能必胜哉?”758年由9个节度使率领的唐朝官军集结于邺城,围攻安庆绪叛军,唐肃宗居然不任命总指挥,却是派了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作为总监军。结果60万大军被6万多叛军击溃。

    后世太监监军造成严重后果的当属明朝。明永乐朝以后,开始委派太监监军。太监监军和文臣监军并列,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文臣监军不能监察自己的朝臣上级,而太监监军正可以监视这些朝臣。不过当时大臣上谏指责说:“今九边镇守、监枪诸内臣,恃势专恣,侵克百端。有警则拥精卒自卫,克敌则纵部下攘功。”直到末代皇帝崇祯,仍然重用太监,各支军队都派太监监军,在边镇的称为“监视”。1635年因朝臣的激烈反对,说这批监军“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撤回全部监军,只留下崇祯帝最相信的太监、号为“知兵”的高起潜监辽东各军。第二年就全部恢复太监监军,还特命高起潜为“总监”。直至明朝灭亡。



3.以文驭武

公元48年,湖南一带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抗汉朝统治,汉将刘尚兵败战死,当时伏波将军马援已经62岁了,仍然向东汉光武帝请战,说自己还能披甲上马。光武帝亲自看他上马后,才同意他带4万多援军出征。并委派已在前线的朝廷官员“谒者”(官称)宋均为监军。第二年这支大军到达前线,在初战获胜后就陷入游击战的泥潭,不断遭遇袭击,但却找不到敌军主力。暑热季节来临后,传染病在军营中爆发,马援自己也病死在军营中。光武帝很着急,又派了虎贲中郎将梁松赶到前线责问马援,接管指挥权。梁松和马援关系一直不好,到了前线就诬告马援,光武帝一怒之下,就剥夺了马援的“新息侯”爵位。可是梁松自己也没有打赢这一仗的能力,士兵已病死了一多半,而敌军仍然没有投降。宋均见可能要全军覆没,就和诸将商议是不是和对方停战和谈?将军们都不敢发表意见。宋均说:“夫忠臣出境,有可以安国家,专之可也。”于是毅然伪造诏书,派人去和对方谈判,保证不再追究造反罪责。当地少数民族除去了几个好战分子后,纷纷解甲归田。宋均率领军队回朝,还没进洛阳就先自劾“矫制”罪。光武帝却下令嘉奖,派人迎接,赐给金帛,要他先回家探亲,再上朝议事。

这一事件开创了文臣监军具有战略决定权的先例。以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如果朝廷官员是以“持节”或“假节”为监军的,就是战区的最高统帅,具有实际指挥权;如果仅仅是监军头衔,则只有监督权和指挥否决权,在未接到明确指令前不得接管指挥权;而监军御史只有报告权,没有干预指挥权力。如255年魏国大臣文钦、毋丘俭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以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实际就是统帅。

263年曹魏分两路进攻蜀汉,而以卫瓘为监军。钟会一路由汉中进攻剑阁,邓艾一路经阴平小路奇袭成都平原,监军卫瓘并没有协调指挥权。以后邓艾奇袭成功,蜀汉朝廷投降,而钟会诬告邓艾要谋反,执掌曹魏政权的司马昭即命令卫瓘逮捕邓艾。卫瓘到达军营出示司马昭的亲笔命令,邓艾的部下都放下武器,邓艾被关入囚车。以后钟会自己和姜维连手打算起兵,被乱兵杀死。邓艾的部下又追上囚车,迎接邓艾回成都。监军卫瓘怕再起兵变,接管指挥权,派遣将军田续等在路上截击,将邓艾杀死。

即使没有这样的特别变故,监军对于军事指挥仍具有否决权。如582年隋文帝派出大军进攻南陈,以长孙览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8个总管出寿阳,水陆俱进,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南陈惊恐万分。正好这时陈宣帝死了,长孙览打算乘机过江灭陈,但监军高颎以“礼不伐丧”为理由加以阻止,仍然维持原来只示威、不作战的战略计划,退兵而还。

制度化的文臣领军出现在北宋。朝廷尽量避免某一方面的大兵团有长期的统帅,而是采用临时委派朝臣号为“率(帅)臣”来统领。这种率臣的名目有“都监”、“监押”、“安抚使”、“经略使”、“都部署”、“总管”、“都钤辖”等等,统军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本身的品级等等全无定制。如北宋初年名将曹彬,在后周世宗时以贵戚身份为“河中都监”,当时才20多岁,以后逐步升迁成为名将。宋初还是文武兼用,越到后来越是倾向于“以文驭武”,用文臣来担任率臣。文臣一般是以安抚经略使、都部署名义指挥某一战略方向的军队,并且兼任战区所在州的行政长官,掌军政全权。比如西夏起兵反对宋皇朝,宋朝廷先后在陕西设立4路安抚使:韩琦“管勾秦凤路部署事”兼知秦州,范仲淹“管勾环庆路部署事”兼知庆州,王沿“管勾泾原路部署事”兼知渭州,庞籍“管勾鄜延路部署事”兼知延州。4人互不统辖,又都是文人带兵,造成与西夏的战事打成绵延几十年的持久战、消耗战。南宋正式将安抚使明确为“路”的军政长官,号为“帅”,在一个路内的战区及军队,由安抚使指挥。在包括几个路的大战区则设置“制置使”,都统制受其指挥。

宋朝“以文驭武”的政策在明中期后又全面恢复,跨省的军区、战区的总指挥由朝廷临时委派的文臣,以“总督”、“总理”、“总制”某地军务的名义担任;另设“巡抚”某省兼“提督”某地军务名义的朝官来指挥省以下的军事活动。明中期以后陆续设了15个总督和总理,29个巡抚,辖区遍及全国。清朝在大规模战争停止后,也全面采用明中期后的制度,明确总督为跨两三省的大军区总指挥,指挥区内的绿营兵,但仍然挂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的官衔;巡抚为各省的绿营兵总指挥,挂兵部右侍郎(正二品)的官衔。总督和巡抚各自都有直接指挥的绿营兵部队(督标与抚标),和绿营兵的武将提督、总兵、副将所属的各镇、各协绿营兵部队互为牵制。总督、巡抚理论上也是临时职务,并没有正式的衙门,也没有设置衙门的预算。其属下配备的从属官员只有副官性质的文、武巡捕,总督、巡抚要自行组织起军事指挥部性质的“幕府”,聘请编外人员帮助处理军政事务。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4:38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9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4.“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中国古代军队在调动时很少是成建制调动的,几乎总是要打散军队原来的编制,另行整编为战斗部队。这样一来,平时带兵的军官和战时指挥官往往是两个序列的,这就是所谓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这实在算得上是中国一个特有的军事传统。《孙子兵法》中人们最经常提到的名句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这一传统政策却和这句名句相反,往往使得将领被迫在并不熟悉自己所指挥部队的士气、训练程度的情况下将士兵投入战斗,所以要做到常胜实在是太难了。

    这种情况在战国秦汉时代有着兵役制度上的原因。当时的国家还难以供养大规模的常备军,也不可能按某地平时兵农合一的士伍编制全部征发作战,否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只能将农民士兵抽调部分,另行编组成作战部队。原来平时编制下的地方军官也不能全部都上前线,还是要有军官留下负责未服现役士兵的管理和地方治安。在现役士兵集结地区,需要有其他军官来带领、指挥新编成的部队,并将之带到前线,投入战斗。战争结束后,集结的现役士兵大多退役回家,战时指挥官也要回朝交出符印。

东汉开始建立小规模的常备军队,长期服役的士兵对于领兵军官逐渐形成依附关系,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强行掳掠人口为士兵,军队开始以将领名字命名,成为私家军队。“部曲”一词从原来的军队战时编制逐渐演变为一种没有独立身份的社会阶层。这种情况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再重复,称之为“骄兵捍将”,被认为是造成长久战乱的主要因素。因此到了北周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强调的是士兵与领兵军官分离,士兵轮流服役,平时地方管理兵役的军府并不负责战时指挥,而在战区或军区的指挥官面对的是轮番而来的、服役期仅为几个月的士兵,难以形成人身依附关系。真正做到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府兵制防止了军阀势力形成,但是造成军队成员不稳定,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以应付,到了长时间的、大规模的战争时期,这套制度就难以保证军队有足够的战斗力。于是唐朝的边防军率先开始职业化,由将领自行招募士兵,特别招募少数民族士兵。比如安禄山、史思明等都是加入唐朝边防军后逐步升迁为将领的,当看清唐朝中央军队已失去威慑力后,这两个野心家就发动了叛乱。

    北宋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自然注意到防止将兵形成连带关系的危险。其制度处处设计预防将兵之间出现连带关系。招募(当时称“招刺”)士兵的军官不是管理士兵的军官,平时管理士兵的军官也不训练士兵,训练士兵的是专门的“禁军教头”。《水浒传》里王进、林冲都是禁军教头,这并不是一个官称,其地位比禁军士兵并高不到哪里去。禁军轮流调动到外地镇守以及出战,以营基本编制调动,由“指挥”带队。不过整个战斗部队的编制是临时编制的,指挥官也由朝廷临时指派。总的原则是“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可是北宋中期已暴露出这种制度造成禁军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各地自行组编军队,稍加训练便投入战斗,以后这些军队先后转战来到南方地区,仍然由组建的将领指挥。并往往以将领的名字称呼,比如岳飞的“岳家军”。这对于南宋皇朝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当与金朝的和议一成功,立即用加官进爵办法逐步架空这些将帅,重新贯彻“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政策。

    明朝建立后,历史再一次开始循环。卫所制的军队编制和唐朝的府兵制有几分相象,每个卫所总要留下种田的兵,能够调动出征的士兵只占一小部分,由朝廷临时委派的指挥官指挥。于是唐、宋的情况再次出现,当在实战中军队战斗力日益下降时,明朝廷又被迫允许将领们组建并自行训练战斗部队。最著名的就是戚继光组建,后来以他姓氏命名的“戚家军”。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明朝军队都以此为榜样,朝廷也难以严密控制,以至于很多军队都具有私人军队的性质,士兵只知道招募他们的将军,不知道有朝廷。福王在南京成立第一个南明政权后,高杰、黄得功、左良玉、刘泽清等将领各拥重兵,并没有象南宋初年三大将那样以效忠朝廷为要务,反而为了争夺地盘摩擦不休,其中的左良玉甚至以“清君侧”为名大举进攻南京,直接导致福王政权的覆灭。

    满清对于汉族人组成的绿营兵采取了历史上最为彻底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绿营兵平时驻扎的塘、汛极其分散,当征调绿营出征时,要由朝廷军机处发出调令,从各个标、协、汛抽调士兵,征调兵员数额都精确到个位数,零星凑齐到指定地点集中,由朝廷临时指派的指挥官接替指挥,带队前往战区集结,接受战地总指挥官的指挥。这是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来战斗力不强的弱点,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朝并没有遭遇到劲敌。但到了18世纪末发生湖广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已暴露出绿营兵战斗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最后是依靠各地组织“团练”(民兵性质的地方武装)才得以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戚继光总结明朝军队的教训,认为“兵无常将,将无常兵”是最大的弊病,因此他在《练兵实纪》等著作中强调必须要由领兵将领来亲自主持招募各级军官、各级军官亲自招募并编练士兵,才能实现“万人一心”,才能使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这对于亲身体会到历史上最严格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弊病的晚清朝廷中一些有头脑的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启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绿营兵连战连败,地方团练更是一触即溃。当1852年曾国藩被清朝廷任命为团练大臣时,他立即建议“以练兵为要务”,成立按照“戚家军”方法的新军队,使这支军队“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才可以对抗并进而消灭太平军。他迅速在湖南组编起“戚家军”模式的“勇营”,后来就叫“湘勇”、“湘军”。这支军队组织方面的特点是“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实现“将兵一体”。以后淮军也按照这一体制编练,终于得以帮助清皇朝渡过统治危机。但是历史再次重演,湘军、淮军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和历史上每个朝代末年情况相仿,这种军队逐渐成为将领、而不是朝廷的工具。并且成为近代中国军阀的滥觞。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6:50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10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五、“兵礼”与军法

    

1.“兵礼”的崩溃

    据儒家的归纳总结,西周时期的“五礼”中就有“兵礼”。兵礼既包括交战的规则,也包括了军队中的各类礼仪和纪律。

公元前638年,宋国纠集了卫国、许国、滕国一起进攻郑国。宋国是商朝灭亡后的商族人国家,西周之初受到周族诸侯国家的严密监视。春秋时期宋国开始摆脱被周族诸侯国家监视地位,而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更进一步,想步第一个称霸诸侯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后尘,来当中原诸侯各国的霸主。当时郑国已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因此宋襄公打算通过这次征讨来树立他在各诸侯国的称霸地位。宋国的司马子鱼劝说他:“上天在很久以前就抛弃了我们商族,您想要振兴宋国,恐怕是违背天意的。”宋襄公不听。楚国为解救郑国,直接出兵进攻宋国。宋襄公亲自率领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迎击楚军。宋军先排列好了阵势,而楚军还在渡河,司马子鱼建议乘着敌军在渡河的机会发起冲锋,宋襄公不同意。楚军上了岸,正在排列阵势的时候,司马子鱼又建议赶紧冲锋,宋襄公又断然拒绝。等到楚军排好阵势后,宋襄公才下令冲锋,可是由于宋军实力弱于楚军,结果打了个大败仗,宋襄公自己大腿受了伤,卫队也全部被消灭。

宋襄公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国内,宋国人都一致谴责他。宋襄公为自己辩护说:“君子打仗时对于已经负伤的对手就不再伤害,不捉已经有白发的俘虏。古代军队作战时从不乘人之危发起进攻。我们商族是亡国的后代,不能向尚未排列阵形的敌人发起冲锋。”司马子鱼说:“您不懂打仗。敌人比我们强大,队形混乱不成阵势,这是上天给我们的好机会,乘机冲锋,有什么不可以的?即使是这样还难说一定获胜。而且对方都是我们的死敌,就是老头,抓到就是俘虏,哪里还要管他有没有白头发?我们训练军队就是为了杀敌,为什么不可以多次杀伤敌人?如果不想重复伤害,那就不如别去伤害;要愛护敌人的老年人,还不如索性就不打仗。”宋襄公由于泓水战役中的负伤,在第二年死去。

宋襄公因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而遭到后世的一致嘲笑,记载这个故事的《左传》一书显然就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司马子鱼的立场上的,而后来毛泽东在他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中更是将宋襄公的举动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从历史的角度看,宋襄公很可能是在遵循西周时期诸侯贵族之间的交战规则,只不过到了春秋时期这种规则已经过时,不再被人们遵守,而宋襄公企图以严格遵守交战规则来表示自己是“周礼”的真正捍卫者,进而为自己中原称霸找到理由,结果是落得个受人耻笑的下场。

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记述以及议论中,可以发现在西周以及春秋早期,确实存在一些基本的交战规则。比如儒家的《礼记·月令》一书认为在春天不可发动战争,只有到了立秋这一天,国王带大臣到西郊“迎秋”后,可以开始发动战争。《春秋公羊传》称西周的“兵礼”是“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不破坏别国的祭祀设施,不俘虏有白发的人;“不加丧、不因凶”,对于正在为国君服丧、以及有灾荒的国家不得发动战争。宋襄公所说的双方应都排列阵势后再进行交锋,不要对伤员再加伤害,这也应该是西周“兵礼”的内容。兵家著作《司马法》也说西周作战要“成列而鼓”,“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战场追击不要超过100步,战役追击不要超过3天的行军)。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这些交战规则已被抛弃。人们已经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孙子兵法》“兵不厌诈”、“勿击堂堂之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等的理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7:12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11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2.“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交战规则主要只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春秋时期诸侯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屈出使齐国,楚庄王特意嘱咐不要从宋国经过。宋国执政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楚国使者。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9个月。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晋国上一年刚被楚军打败,不敢冒与楚国全面冲突的危险,只是派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国,被郑国抓起来交给楚国。楚庄王亲自接见解扬,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军不再提供救援,断绝宋军的希望,解扬不同意。经楚庄王几次威逼利诱,解扬才答应下来。可是当解扬来到了望城中的楼车上,就大声疾呼,说晋国援军不日就到,请宋国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楚庄王大怒,解扬说:“我答应你的条件只是为了实现使命,现在使命实现了,请立刻处死我。”楚庄王无话可说,反而释放他回晋国。长期围困而无战果,楚庄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亲拦在车前,说:“我儿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国王的使命,难道国王要食言了吗?”楚庄王无言以对。申屈父亲建议在宋国建造住房、耕种土地,表示要长期占领宋国,宋国就会表示屈服。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就派华元为使者来谈判。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内确实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订立城下之盟则情愿举国牺牲。贵军退到三十里外,我国唯命是听。”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证做到。第二天报告了楚庄王,楚军真的退30里外,和宋国停战,双方保证不再互相欺瞒,华元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到楚国居住。

后世将这一交战规则称之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时两国使节以礼相见的故事是“彭城相会”。450年南朝刘宋与北魏发生战争,刘宋发起北伐,先胜后败,战略据点彭城被包围。江夏王刘义恭率领军队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举打过长江,派出李孝伯为使节进彭城劝降。刘义恭派了张畅为代表与李孝伯谈判。两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互相代表各自的君主赠送礼品,尽管处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但他们在谈判中却仍然是文质彬彬、礼貌周全。这次谈判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可双方的礼节及言辞,一直被后世誉为战场佳话。



3.京观与“坑”

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夸耀武功。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而《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春秋时期所有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性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为京观。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7:48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12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4.“殉阵”与“衅鼓”

    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战胜,是古代军队最重要的礼仪。这种庄重的礼仪同时也是用来坚定将士的必胜信念。

儒家经典称西周时凡出动军队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屠宰牛羊献祭祖先、社稷(土地与谷物神)。全体出征将士列队,屠宰后的牛羊还要在队列左右转一圈,号为“殉阵”,并宣布“不用命者斩之”。统帅亲自将牲血淋在军器上,号为“衅”,象征性的将作战使用的旗号、战鼓、金铎、兵器等淋上一点牲血。奇怪的是淋过牲血的战车却要放回库中保存。祭祀结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给将士们享用。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而且可以知道当时往往是将敌军的俘虏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号为“衅鼓”。比如公元前627年崤山战役中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3个将军被俘,后来晋国因国君夫人的请求释放了这3个将军,但又反悔,派兵追击未及。孟明视在船上高喊:“承蒙晋君恩惠,不以我们衅鼓,让我们回国接受本国死刑。如果万一不死的话,3年后再来拜访。”

公元前537年,吴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吴王派了自己的弟弟蹶由去犒军,半路上被楚军俘虏。楚王要将蹶由“衅鼓”,还调侃地派人问他:“你来的时候是不是卜到了个吉卦?”蹶由回答说:“我是得了吉卦。我国国君得知大王可能要攻打我国,问卦说:‘要派人去犒军,并侦查情况可以早做准备。’结果得了吉兆。现在大王要拿我衅鼓,我国就知道要提防了,这不是大吉吗?”楚王听了不是滋味,就没有杀蹶由。

    汉代每年立秋在祭祀上天的仪式“郊礼”结束后,皇帝坐红鬃白马拉的车,在东门外的大路上亲自射杀一只麋鹿,谒者用车将麋鹿送到太庙祭祀。皇帝以束帛赐武官,武官主持大规模会操,练习“孙吴兵法六十四阵”,皇帝率百官到场观看。当委派大将出征时,由符节郎代表皇帝向大将授予“节”、“钺”。西晋改为皇帝亲自到场,由尚书授予大将节、钺。出征时仍然要举行上述的出征礼。

这些礼仪长期沿袭。北朝略有修改,北齐在出征礼上增加了祭祀的神灵,包括了后土、神州、岳镇、海渎、源川之类的行军将要经过的方位和山川神。并且专门举行单独的祭祀军旗的礼仪,要卜得吉日,以太牢(全牛、羊、猪)祭祀军旗。到了战场后要举行祭祀当地土地神的礼仪,准备黑色的牲,排列队伍,在辰位上设置祭坛,堆起柴堆,宰牲献祭,乐队奏《大护》曲。礼毕,撤牲后将柴堆点燃。战前一日,举行祈祷祖先、土地仪式。如果得胜,就以太牢祭祀报答,胙肉赏用命战士。并在社坛处死不用命者。

北齐的礼仪后来被唐宋等朝代沿袭。军队的前导大旗被称为“牙旗”,师出必祭,祭祀的礼仪也被定名为“祃”(ma),有专门的“祃仪”。军营驻扎地必须建立祭坛,绕以青绳,张有幕帐,置军牙及军旗的牌位。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如果没有牛可以羊猪代。统帅以全副军服献祭,将校陪位。宰牲的血仍然要“衅鼓”。

明朝专门在京师以及各地卫所建立“旗纛庙”,进行日常祭祀。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时去祭京师的“旗纛庙”。祭祀的神也扩大到“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砲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众”,共7位神祉,祭以太牢。各地卫所在公署后立庙,以指挥使为主祭官。出征前仍然举行祃仪。明朝还恢复了遣将礼,皇帝服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将军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节、钺授大将军。大将军出至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以次送出。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8:18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13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5.“介者不拜”

    中国古代主要的礼节是跪拜礼。直到唐代,中国人还是习惯“席地而坐”,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当要表示尊敬时,就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所谓“引身而起”。进一步的尊敬的礼节就是上半身向前倾斜、两手伏地,这就是“拜”。正式场合的“正拜”有稽首、顿首、空首。稽首是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将头叩首到地,稽留一会,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或是子孙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和稽首的基本动作相同,只是拜时叩头动作较为迅速,额头触地即起。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空首的基本动作是双膝着地,两手在胸前拱合,俯头到手,头与心平而不到地,又叫“拜手”。这种礼节以后成为习惯,即使在宋以后人们已广泛使用椅子、凳子“垂足坐”,仍然保留了跪拜礼。古代在同辈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可以行拱手礼。注视对方、将双手在胸前合拢,一般称“作揖”,同时发“诺”声的为“唱诺”。西周及春秋时贵族出行驾车,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让道下车,而对方应将手放在车前横木上,称为“式”。

根据儒家经典里的记载,西周时在军营里不行这些普通的礼。比如凡已披挂甲胄的将士不行跪拜礼,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仅行拱手礼而已,号为“介者不拜”;而受致敬者也仅需作揖还礼。兵车出行,即使有人向驾车者致敬,也无须行“式”还礼,号为“兵车不式”。军营中授受有锋刃的武器时要以木柄一头来递交。出军营的时候,武器的锋刃要向前,而进入军营时锋刃要向后。

到了汉代以后这些军营礼节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汉文帝“细柳劳军”故事中,周亚夫就以“甲胄之士”为理由不行跪拜礼。不过没有披甲的将士仍然要行跪拜礼。

以后的军营相见礼结合了跪拜礼和作揖,比如戚继光规定军营中下级将士参见主将都必须“两跪一揖”,非直接下属参见则“一跪两揖”。道路遇见直接上级必须下马让道,行拱手礼路迎。如果是非直接上级军官,仍要下马让道立正候过。把总参见千总“两揖一跪”,以下各级均如此。上级下达军令下级必须跪接。并宣称“军中立草为标”,必须向上级行礼。这些军礼后来被清朝沿袭。



6.“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激励士兵冒生命危险参加战斗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益(提升社会等级、获得物质利益等)以及精神刺激(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荣誉感)等。法家著作《商君书》将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它鼓吹“壹教”,要求国家将所有的利益授予与舆论评价都集中到战争上:“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死者不悔,生者务劝”;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的歌谣都要和战争有关;实现“民闻战而相贺”,甚至要做到“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将这一政策发挥到极致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这次变法把秦国的20等爵位改造为彻底的军功爵位制,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战功,在战场上斩得一个对方甲士的首级,就可以提升一级爵位。而国家规定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利益全都按照爵位来授予。爵位由低到高分为20等:与过去“士”相当的爵位分为4等,分别为“公士”、“上造”、“簪袅(zan niao)”、“不更”;与过去“大夫”相当的爵位分为5等,分别是“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与过去“卿”相当的爵位分为9等,分别是“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称“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与过去诸侯相当的爵位分为2等,分别是“关内侯”、“彻侯”。每晋升一级爵位,就由国家赐予耕地100亩、宅地9亩,并由国家分配给1名“庶子”,平时为主人耕种土地,战时随主人出征提供勤务。五大夫以上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税邑”(划定某些地方人户上缴的赋税归其享用),彻侯和关内侯还可以得到封地,获得封地的赋税收入(但一般不得直接在封地进行统治)。每一爵位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特权,平时生活的衣、食、住、行,生、婚、丧、祭等各方面享用标准都按照爵位严格划分。有爵位者在犯罪的情况下,往往可以用“贬爵”来代替刑罚。而爵位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亲属免除官府奴隶的身份,用一级爵位可以赎取一个沦为奴隶的亲属的自由。

    秦国的《军爵律》对于战功的计算与赏赐做了详尽的规定。比如规定士兵在战场上斩得敌军普通士兵的首级,就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赋税。100人以下的作战编制单位如果能够斩敌33个首级,就计为“满功”,带队军官可以晋爵一级。大兵团在攻城战役中斩首8000级以上、在野战中斩首2000级以上,也计为“满功”,各级军官都晋爵一级,其中战功卓著者可以晋爵三级。

    从战国后期秦军几乎所向无敌的情况来看,这套激励机制还是相当有效。到了秦末战争期间,各方基本都采用这套制度。刘邦的汉军在战争期间大量授予军功爵位,但是这些有爵位者的社会评价和实际待遇已大大打了折扣,以至于刘邦在战争结束后特意要发布文告,要求各地政府尊重有爵位的退伍官兵。而他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接受文臣贾谊建议,允许百姓出粮买爵位来增加政府收入。后来的很多皇帝更进一步,经常为了某项政治目的而宣布“赐天下民爵一级”,甚至赐民爵二级、三级,于是爵位与军功不再有必然联系。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8:49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14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秦汉以后不再有类似的普遍性的爵位制度。汉武帝为了推进对匈奴的战争,另行设计一套17级“武功爵”,名义上是奖赏作战勇敢的将士,但实际上却和原来的爵位一样可以卖钱。现在只知道从低到高有“造士”、“闲舆士”、“良士”、“元戎士”、“官首”、“秉铎”、“千夫”、“乐卿”、“执戎”、“左庶长”、“军卫”等等名目。

秦汉以后由于社会所看重的是职官,于是北朝的北周设置“勋官”制度,对于有战功的将士赏给一个名义上的官位。这一制度被隋唐五代以及两宋沿袭,北周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11级。隋文帝改为“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11级,官阶等级从正二品至七品,得勋者不可直接正式担任官职,但可以享受相应的官职的特权(比实际官员略减几等)。不过名称与实际官职相同的很多,容易混淆。唐朝确立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后改上护军)、大将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12等,正二品至从七品。这被五代以及宋朝沿袭,不过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元朝入主中原也有同样制度,勋官10阶: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正一品至从五品。明朝恢复唐宋制度,名称略有不同,仍为12级:左柱国、右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正一品至从六品。

以勋官作为奖赏军功的手段到了以后很少有激励效果,因为勋官并没有什么实际待遇。每当战情吃紧,朝廷往往不得不直接给有战功者封官。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勋官之外还滥发职事官的“告身”,吏部、兵部特设91名“写急书告身官”,日夜不停地书写“告身”,每年发出去的告身有10万件,即使这样也没有能够有效地提高官军士气。南宋初期,朝廷也只能给将士滥发官照作为奖赏,发出去的官照成千上万。以至于当时军队中有的队号为“武功队”,全队士兵至少都是“武功郎”(正七品武官)、“武功大夫”(从七品武官)的级别。

清朝入关,不再有勋官制度,改为直接奖赏“功牌”,和今天的奖状相似,仍然仿照官阶,从五品以下各分等级。有了几品的功牌,平时就可以摆几品官的谱,坐8人抬的官轿,出行时可以按照品级鸣锣开道,只是都必须自费,国家只给一张纸允许你摆谱而已。还有一个奖赏的办法就是直接授给官职,比如“军前效力补总兵”。每一次战役后,领军将领都可以“保举”部下为官。起先的比例是不得超过全体将士的5%,后来逐步提高,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有的时候会达到15%,甚至30%。曾国藩曾企图将湘军的保举比例限定在14%以下,但是往往被突破。而实际上朝廷没有这么多的武官官缺(职位),得到官职的人要自费到兵部报到候补实际官缺,当战争规模很大、赏赐的军功官职会成千上万,候补官要等很久很久也难以补上缺,最后连回家路费也没有。比如清末湘、淮军将士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得到各类武官官衔的有十几万,而朝廷武官官缺编制却是固定的13000个左右,很多退伍的将士既没有上京参加铨选的旅费,又没有文化,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补上实缺,只好拿了“官照”贱卖换钱。

靠提高社会等级身份的犒赏军功的办法效力有限,还需要其他的激励手段。《木兰辞》中说花木兰屡立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2转的勋官既然意思不大,就主要靠百千强(强即“镪”,铜钱)的赏赐。看来北朝时期已开始向将士发放现金来奖励战功。

后来将这办法大加发挥的是实行雇佣兵制的宋朝。宋朝有专门的法律《赏格》,明码标价。禁军将士:第一等,绢10匹、钱10贯;第二等,绢7匹、钱8贯;第三等,绢5匹、钱5贯;第四等,绢3匹、钱3贯;第五等,绢1匹、钱3贯。蕃兵、义勇、弓手:第一等,绢10匹;第二等,绢8匹;第三等,钱10贯;第四等,钱5贯;第五等,钱3贯。一般战场斩敌一首级,为第四等,以上依次类推。高级军官(副指挥使以上)受轻伤,赏5匹绢;重伤,赏7匹绢。基层军官(副都头以上)重伤5匹、轻伤3匹。“长行”士兵重伤3匹,轻伤2匹。

    宋朝明码标价的办法在以后各朝代也都流行。比如清朝的绿营兵也将战功分为三等,一等赏银5两,二等赏银3两,三等赏银1两。特等的战功按照具体情况给赏,比如攻城时最先登上城头、冲进城内的,赏银250两;野战时首先冲破敌阵的,赏银50两;夺得敌方船只一艘的,赏银100两;如此等等。阵亡的普通士兵,步兵50两,马兵70两,杂丁20两;军官阵亡的,从提督的800两递减至把总的100两。作战受伤的赏银从50两到30两不等。以后的湘、淮军都按照这一制度略加修改形成一套奖赏军功的赏格。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9:23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侍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296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15

Re:金戈铁马——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下)

8.“军法从事”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年的时候,吴国国王阖庐看了孙武所著的13篇兵书后非常欣赏,邀请孙武来吴国。但是孙武到了吴国他又不太相信,要孙武当场训练王宫中的180名美女作为试验。孙武把这些宫女分为两队,任命两个吴王的宠姬为队长,于是发给武器,进行队列操练。他说明了纪律后,设立斧钺,“三令五申”后擂鼓指挥,可是那些宫女却哈哈大笑。孙武说:“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再次三令五申后,重新擂鼓发令,宫女们依旧嘻嘻哈哈。孙武说:“现在纪律已经说明了,仍然不服从命令,是吏士之罪。”将两个队长抓起来准备处刑。吴王在高台上见了,赶紧派使者来传令,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寡人没有这两位美姬食不甘味,请停止处刑。”孙武却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军,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将这两个队长斩首示众。又选了两个宫女当队长,重新发令。这次宫女们都乖乖地执行命令,队形严整。于是孙武要使者去报告吴王,“现在这支部队已训练成功,大王就是命令她们去赴汤蹈火也会执行。”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中国古代军法的特点。维持战场纪律是靠大量使用死刑来实现的,所以在俗谚中“军法从事”一般就是指要砍头为代价的事。春秋战国时期军法资料最为详尽的是兵家著作《尉缭子》。该书公开宣传使用重刑来维持战场以及军队纪律,甚至说:“善之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其次杀其什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其什三者,力加诸侯;杀其十一者,令行士卒。”也就是说至少要能够杀掉士兵10%的,才能使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孙子兵法》虽然没有正面接触到军法问题,但也强调“兵置于死地而后生”,表现对于士兵生命的冷酷态度。另一部《孙膑兵法》也有一篇叫《杀士》,其内容虽已亡佚,不过其标题与《尉缭子》说法相近。

    除了广泛使用死刑外,当时军法其他的处罚方法还有鞭打和“贯耳”(用箭矢穿刺违纪者的耳朵)。另外当时的军队已经广泛实行连坐法。如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国的《军爵律》规定,伍中有1个士兵逃亡的,其余4人都要受罚两年的劳役(如有战功斩敌1首可以免罪)。这种连坐法使全体士兵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而互相监视,被认为是维持军纪的有效手段,被当时各国军队普遍实行的。

    后世的军法大多是这般严酷。现存比较完整的早期军法原文是保留在《通典》等书中的曹魏《军中令》几条条文。基本与《尉缭子》所说的相近,比如也规定阵中喧哗者、不听旗鼓号令者都处斩。“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不进,什长杀之;什长不进,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唐朝法典《唐律疏议》算是古代最为宽简的法典,但是其中有关军事的《擅兴律》仍然保留相当多的死刑。出征军人稽留3日以上就是斩罪;未能固守城池的主将,斩;作战时未派出斥候导致失败的,也是斩;临阵先退、抛弃武器、任意杀死投降者,都是斩罪;出征逃亡15日以上就是绞罪,如果是已上前线又逃亡的,就是斩罪。《武经总要》所载72条北宋军法大多是战场纪律,也保持着春秋战国以来的一贯风格。比如临战未等命令就冲入敌阵的要斩,在射程以外就发射弓弩的要斩,而在命令射击时多射或少射、抛弃箭矢的也要斩,箭矢已上弦还回头张望的也要斩。在扎营后不从正门回营的,就要处斩。部队如果在战场上丧失了本队的旗帜、鼓号的,全部处斩(而古代罗马军队在相同情况下,实行所谓“什一法”,士兵报数后,逢十抽一处斩首,撤消该部队番号,剩余士兵分散编入其他部队,这已被认为是最严酷的军法)。

    明朝以训练精兵出名的戚继光,在其所著的军事著作里并不一味主张重刑。他认为军队中要“严赏罚”,不过对于士兵平时一般过错,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警告,三犯之徒才予以严惩。责打军棍以5下为度,视情节增减。主要贯彻责打的严肃性,必定要召集全队,说明理由,重重责打,而不必过多责打。另外他主张“详责成”,所有的违犯军法军令的行为都要连坐军官。管5人的,属下1人有犯就要连坐;管20人以上的,属下2人有犯就要连坐;管60人以上的,属下6人有犯就要连坐;管百人以上,10人有犯必要连坐;管300人以上的,20人有犯,必定连坐;至管1万人的,属下500人有犯,就要连坐。每一单位的士兵都要连保,如有逃兵,一队中“一半送监”,其余一半进行缉拿,都要革去“月粮”。1年未抓获的,全队发往边防巡哨3年。本伍的士兵捆打后仍然服役,但在抓获逃兵以前只能拿一半兵饷。对于士兵酗酒斗殴、破坏百姓田地庐舍,“贯耳游营”;奸淫妇女、偷盗财物的,就要“军法示众”。同队有士兵揭发的,全体不必连坐,如果无人揭发,就要全队连坐。这些都是他带兵训练时拟定的制度,后来大多被清末的湘、淮军继承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7/16 13:29:48 
IP: 已记录
收藏奏折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中华文化工作室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京ICP备12043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