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但不到一年,新政失败,积弱的宋室终究没能咽下这副苦口的良药。 庆历新政背景 (1) 冗兵繁多。 宋代采取终身兵役制,无复员一说,致使军队总数逐次增加。 太祖开国时军队总数为20万,太宗统一中国时达到60余万,至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已达125万9千。据史册记载,北宋元丰三年 (1081年)全国总人口数33,251,989,其中丁数17,975,734。无论战时平时,军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4%的高位。 (2) 冗官增添。 宋代为避免前朝覆辙,恩待文官。 第一:厚待文士,广开科举。 科举制度创立初年,每年取进士不过三十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进士多达七 百余人,而且成为惯例执行,至淳化二年 (991年),全国中进士者累计已多达一万七千三百余人。至此,进士应试才改为三年一次。 第二:官俸增多。 真宗咸平四年(1002年)改革俸制。官员俸禄除正俸外,还有禄粟、职钱、从人衣粮、春冬服、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牲畜口粮等名目繁多的杂项,覆盖面之广史无前例。此外文官每一年、武官每三年一次额外赏赐。 第三:世袭严重。 宋代选拔官吏,除科举外还有“侥倖法”,即世系。例如宋代规定“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兄弟子孙可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推恩之广甚至达到了多及异姓宗亲甚至以门客充数的情况。 仁宗皇佑时(1049——1055年),官员总数较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8年)增加了一倍。 冗兵冗吏,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仁宗时中央财政收入为太宗时的六倍,但财政状况却从太宗时的盈余大半恶化到了财政赤字的地步。 仁宗年间,西夏起事,宋室疲于用兵,财政几近崩溃。仁宗不得不召回西北戍边有功的范仲淹,专事新政。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七月,范仲淹任参政知事,上《十事疏》,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 (一) 明黜陟:宋代为防止地方专权,实行“磨勘制”,官员任满后一律外调,造成官员用心不专,范仲淹此举力在赏罚分明。 (二) 抑侥幸:限制推恩,减少冗员。 (三) 精贡举:改革科举,加强对考生的考察力度。 (四) 择官长:重新考察全国官员的政绩。 (五) 均公田:重新规划地方职田,改良俸制。 (六) 厚农桑:鼓励农业。 (七) 修武备:整顿武备,但重点仍是京畿地区。 (八) 减徭役:视地方具体农时制定徭役。 (九) 覃恩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十) 重命令:强调令行禁止。 新政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改革力度很大,甚至连范仲淹本人都怀疑成功与否。他的《十事疏》早已有蓝本,但信心不足,是在仁宗的屡次催促下列奏。 新政对于积弱的宋室,与其说是一剂良药,不如说是一剂猛药。尤其是前四项,几乎彻底改变了宋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严重冲击了官僚们的既得利益。新政自颁布之日起,就遭到了官僚们都群起攻讦与阻挠,仁宗虽原则上支持变法,但面对满朝官员的反对也显得无能为力。 最终,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离京,新政无果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