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选坟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中华文化工作室华夏民族魂宋元明清朱棣选坟

有本启奏 回复奏折 大人是此奏本第 179 个阅读者 
 主题:朱棣选坟
魔王
归隐
 



府内官位:太傅
大人名驹:绝 影
家中府邸:钻石圣殿
大人宠物:魔王助手
为官经验:1388
人物魅力:181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98146
奏本总数:381
进府时间:2006/4/13
官家签到:2025/5/6
进城:232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启奏官员

朱棣选坟

  大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皇太子朱标过早夭亡,由皇太孙朱允火文登基做了皇帝,年号建文。

  朱棣选坟建文帝执政后,看到各家藩王叔父们拥兵自重,无法控制,就听取了黄子澄、齐泰等大臣们的意见,着手削藩……

  待削到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时,朱棣坐不住了。便在其谋士们的策划下,打起了靖难的旗帜,进攻南京城,从此拉起了叔侄三年的靖难之战。最后,朱棣终于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年号永乐。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就迁都北京,也和其他皇帝一样,着手选陵址、修建陵寝。他亲自带一班文臣武将、亲信幕僚、风水术士,在北京城四周的名胜挑选陵址。

  这一天,太监来报道:“山西术士胡子文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可做皇陵,特请万岁爷察看定夺。”永乐帝听了心中高兴,就同一干文武随从,在胡子文带领下,来到张家口外的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永乐帝一见,心里很高兴,只见这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不远处有一村庄,农夫耕种,渔夫弄舟,鸡鸣狗叫,好一块世外桃源。

  胡子文见永乐帝面带喜色,心里格外高兴,他心想:要是皇上能相中这块地方,自己升官发财的日子就来到了。

  这时,只见从西边的小路上走来一位村妇,挎着竹篮,看样子像是去给耕田的人送饭的。永乐帝就让人把村妇带来问话:“你可是在前面村庄居住?”永乐帝指着不远处的村庄问村妇。村妇跪在地上答道:“正是。”“那村庄如何称呼?有多少住户?”“村庄叫屠家营,有百十户人家,四百多口人,都姓屠,没外姓……”

  回到宫里后,永乐帝心里十分恼怒,让人把胡子文叫来。胡子文以为皇上要赏赐自己,兴冲冲地来到金殿跪下,等候封赏。

  只听永乐皇帝喝道:“左右,给我绑了。”殿前武士听了,不敢怠慢,连忙将胡子文绳捆索绑。胡子文连声喊道:“万岁爷,小人冤枉,小人尽心尽力为万岁爷选陵址,怎么反遭此不幸,是何道理?”

  永乐帝听了骂道:“你个不怀好意的东西,你把老朱(猪)的陵寝选在屠家营,我这朱(猪与屠夫为邻,我能好得了吗?”胡子文听了光结巴说不出话来,心里暗暗骂自己笨蛋,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永乐帝一声:“推出午门斩首。”就这样胡子文做了断头鬼。

  选陵址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又过了几个月,又有一名山西籍术士杨道仙,在昌平县西南选了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树林,鸟语花香,曲径通幽,真好似人间仙境一般。永乐皇帝后来一打听,所选陵址后面有一道沟,名曰“狼儿峪”,他心想:这朱(猪)跟狼打交道更危险。于是这杨道仙便身首异处地得道成仙去了。

  陵址一直选了四年也没选好,后来由江西籍术士廖均卿在京城西郊一个叫“燕家台”的地方选了一处陵址,也是山水环绕,莺歌燕舞,世外桃源一般。但廖术士向永乐帝一报地名,永乐皇帝就急了,大骂廖均卿居心不良,“燕家台——晏驾台”我才当上皇帝几天,怎么就让我晏驾。不是众官员求情,这廖术士也就真晏驾了,也是永乐帝怕杀人太多,无人敢担此差事,才饶了廖术士一条活命,让他操心选陵址,戴罪立功。

  这样,一选又是三年,一直到永乐七年,才在昌平北面找到了一处堪做万年陵寝的吉祥宝地。请永乐帝到那里去看看合不合适。永乐带领一干文臣武将,骑马从昌平一直走到不见人家时,一问还有十多里路,待傍到陵址时,见到一片坟地,有一小屋,到里面一看,见有一看坟老人,约70多岁。经过询问,老人告诉永乐帝这是昌平一大户康姓人家之坟,永乐帝听了,心里着实高兴,他心想:我这朱(猪家坟)与康(糠家坟)为邻,想来是不会吃亏的了。

  待到陵址一看,只见后面山峦起伏,天然屏障;前面虎蟒二山像是两个把门的将军;中间温榆河碧波荡漾,蜿蜒东去,树木葱葱,如诗如画。好一块风水宝地永乐帝心中大喜。这一天刚好也是永乐帝生日,于是永乐帝下旨,把这里的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把陵址定了下来。

  这就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第一座皇帝陵寝——长陵。

   魔王 大人说道.

奏主热折 ·中华城内官职升级明细(以此为准)
·对本站参与“三国策”杯辩论赛人员的奖励
·鬼武大人荣升为本府官家一职
更多...
大人官印--------------------
 
人间五十年,华夏五千年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15/9/26 13:20:47 
IP: 已记录
收藏奏折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中华文化工作室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京ICP备12043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