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兴与亡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中华文化工作室华夏民族魂秦汉文化秦的兴与亡

有本启奏 回复奏折 大人是此奏本第 537 个阅读者 
 主题:秦的兴与亡
月风翼
 



府内官位:布政使
府内马屋:我要买
大人宠物:
为官经验:6497
人物魅力:307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4
奏本总数:1343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7/9/12
进城:217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启奏官员

秦的兴与亡

秦,由西边一小国发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为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而且,最让人神往的,就是秦国那传奇般使秦国由一般性的大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后世有贬有褒,但每当日后国家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不由想到商鞅变法。
  秦国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二世而亡,这一向是千古人士讨论的话题,前不久央视的《复活的军团》又一次让大家对此燃起了兴趣,今次我也说说关于秦的兴亡。
  
  秦何以能由西陲的一个小部落,在周王迁都后才得以封为诸侯的小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呢。
  先从秦国的基础条件说起,这些在商鞅变法前就由秦朝先王们打下了基础。
  1. 秦国的国力:周王东迁,秦国就主要负责应对西边的游牧民族,戎狄甚强,秦国初年一直在挣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断的战斗中,秦国逐渐强大,到秦穆公时期,西边的戎狄大多平定,开始图谋中原,两度扶植晋国国君复位,又一度战胜晋国,获得霸主之位,虽然秦穆公之后秦国日衰,但是秦国的大国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了,春秋末年秦哀公还帮助楚国打败吴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地位虽然不及楚晋这样的霸主,但是和齐相当,比那些小国更是远远超出,即便在战国初年一度受制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但是秦献公(就是变法的秦孝公之父)时期对魏的战争已经由败转胜,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门一战大破魏军,斩首六万,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国和韩赵交战时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公孙座。这都是变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国没有这样的国力基础,象宋国卫国那样再怎么变法也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第一强国。
  2. 秦国的民风:秦国处于西陲,常年和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诸侯接触不多,民风近似西边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礼仪的中原文化不尽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国好些。而相对中原诸国,秦国人大都淳朴,善战,注重实际,虽然这样的民风不是文化的好发源地,但是对于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人民是最适合的,尤其是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或多或少变法,但是阻力都很大,这不单是贵族的反对,还有民众的反对,试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众怎么可能接受法家严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虽然百家争鸣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为百家争来争去,虽然辩才都练的炉火纯青,但是却不能使国家富强,反而是不喜欢玩嘴皮子(张仪非秦国人)的秦国老老实实将国家建设强大了。
  3. 秦国的地理位置,秦国立国西边,周王迁都后旧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属于秦国控制,但是总体上秦国还是远离中原,尤其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阻挡着秦国东进的脚步,所以虽然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一度战胜晋国,但是总体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不能进入中原争夺霸权。但是等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点反而成了优势。因为进入不了中原,秦国就一直专心经营西陲,战国初年灭了巴蜀后,秦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线作战,不象三晋赵韩魏那般处于四战之地,险要是险要,但是想扩张就四面受敌,战国初年魏国强盛无比,但是也挺不住齐国韩国赵国秦国轮番攻打。(就象一战的德国东线西线都吃紧。)而且秦国关中地势险要,有险可守,这又比处于东面平原的齐国好多了,齐国在战国初年强大无比,气势犹在秦国之上,但是五国联军长驱直入,齐国就险些灭国。而同样是五国联军,秦国将函谷关守住,虽然窝囊,但是不至于灭国。
  
  以上是秦国的基础,但是这些也就是基础,要使秦国由大国成为第一强国,还需要商鞅的变法。
  商鞅的变法大家只要上过学读过历史书就知道,内容就不多重复了,主要针对结果说一说。
  1. 政令统一:我们都知道,立法易,执法难,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大毛病了,但是其实在二千年前的秦国,这个毛病已经被商鞅的变法解决了。商鞅的变法细致严苛,轻罪重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大机器,无论官民,都必须在这个法律机器里运转,大家都有守法和监督别人守法的义务,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假如完不成做不到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拿塑造武器来说,武器上有标记,假如发现问题就要逐级调查问罪,有点象现代管理制度。
  
  商鞅颁布的法律很细,其中有一条,在马路上倒灰者获重罪。这点很可怕吧,倒灰是什么罪,不要说几千年前,就连我们现在的马路上不到处都是垃圾嘛,倒灰算什么?居然要判罪。这点确实不可思议,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是如此解释的,“倒在马路的灰很容易被风吹起,吹到别人眼睛里,看不见路就很容易冲撞,而冲撞就往往发生纠纷,致伤致死。”这样看来,如此判罪确实也有道理,不过也只有还没沾染靡靡之风的秦国人才能苛守这样的严苛法律多年吧,假如是要中原诸国和懒散的楚国人看到这样的法律,那马上就会开始大批斗了。
  
  但是,这样的严苛而有条理的法律却将秦国塑造成相当有效率的机器,(其实近代也有,刻板的德国和对面的日本不就是这样的嘛,而这样的国家才会创造国家机器)而政令公平统一使得大家不心怀侥幸,踏踏实实做事,务农,作战。
  
  用一句话来说,法律已经为了安排好了前面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选择走哪条路和遵守法律。
  
  
  2. 奖励:假如只有法律惩罚却看不到出头之日,那只能是恐怖统治或奴隶制度,不过商鞅的变法当然考虑到这点,他用奖励这点将大家的目光集中过来,让民众有出头之日,这和日后的科举制度将读书人吸引过来是一个道理,何况,他的奖励范围要广的多。
  奖励军功,战国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战争,而秦国人虽然好斗,但是不受纪律,而且之前的制度对一般的士兵没有什么激励,而商鞅变法后,下达严法,整顿军纪,禁止私斗,还需要大家对战争这种公战产生兴趣。商鞅之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还规定,即便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也不得超越标准获得田宅和臣妾,连衣着也有限制,所有的秦国人目光都集中到战争上来,如此秦军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同样,自宋之后做兵受歧视受欺压又没好处,而文人受到尊重,这样战斗力不低下才怪。)
  
  鼓励耕作:虽然战争重要,但是作为战争的保障,后勤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两种,武器装备和粮食。武器装备主要是工匠努力,有严法的控制来保证质量,至于粮食这就是关键了,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粮食,没有武器,可以削木为枪,但是没有粮食,那就要饿死了,没有粮食,谁也不会为你卖命,自古至今,粮食作为后勤的重中之中一直没有改变,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争长年累月,打仗占用了生产相当多的人力,又要提供不事生产的战士食粮。没有大量的粮食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商鞅鼓励耕作,耕作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允许私田,限制商人,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尤其是抑商这条,战国商业大大发展,但是那时没有工业支撑的商业大都是各地倒卖,而奇珍这些奢侈品不利国战,反而助长国人奢侈之风,而更关键的是商人为利往往囤积粮食,所以商鞅变法限制商人。不过秦国对商人并不是一味的限制,毕竟战国时期商人极为重要,一些重要商品被商人控制,无法单纯的抑制。)不过粮食供应这要等秦国拿下巴蜀,修建都江堰后才能称为解决。
  
  3. 中央集权:这大家都熟悉,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君王第一的集权统治,这秦始皇后来统一做的事其实商鞅大都做好了,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内不会出现挑战君王权威的第二势力,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这吸取了春秋时期甚或战国有些国家大夫之强于国君甚至取而代之的经验。这样的制度保证政治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对于常年战争的国家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央集权能在短时间调集最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是相当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秦二世之前的秦王,大都非平庸之辈,能牢牢控制朝政,而秦二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指望他维持秦国呢?)
  
  
  商鞅变法在秦国相当的成功还要归于秦国一直苛守商鞅之法,即便杀了商鞅本人。但是商鞅之法一直为秦国人所遵守,这样才能保证秦国之后的强盛。
  
  法家虽然重理性轻人性,重法残酷,但是法家对法律制度的研究,分析的细致,实在是儒家等诸子百家所不及的,秦国之法的细致,不亚于现代法律。之后中国虽然尊儒,但是法制上一直沿用秦法,当然刑罚没有那样残酷了。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之后的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之所以失败,全在于秦国一直遵守商鞅之法,而宋明很快就抛弃了新法。先不说新法是好是坏,单论法令朝令夕改这条,宋明之后的衰弱就可想而知,当然,宋明当时的情况比秦国要复杂多了。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还有三点:
  1. 名将:秦国变法使得战斗力提升,但是单纯的战斗力提升并不代表能战胜六国,六国之兵并不亚于秦兵,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冠于七国,魏国吴起创立的“武卒”也是超级强兵,楚国在战国末期还打败李信二十万秦军。所以说秦军是强,但是绝不能说达到无敌的程度。(秦军的弩兵或许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兵种,但是只能说对不能这种技术的游牧民族是占有优势,对于相同文明程度的六国军队就不一定了,六国应该也掌握了这种武器,否则秦军早就一统天下了。)所以,秦军需要名将。
  
  当然,秦军在整体上还是优于各国军队,假如在数量相同,将领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秦军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能战胜秦军的赵奢,李牧,信陵君,项燕,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自然,秦军也有自己的名将,司马错平巴蜀,白起伐楚,长平大胜,王剪六十万灭楚,没有这些名将,秦军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2. 不拘一格用人才:秦国重用各国人才,不拘一格,商鞅本是卫国人,为秦国变法,张仪是魏国人,为秦国出使各国,对六国伐交伐战屡屡成功,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楚国人李斯为秦始皇拜相立秦法,这些人非秦人,都在秦国立功,而且秦国并非只重法家,墨家巨子在秦国也受到相当尊重。(当然,儒家是不适合一心争霸的秦国的)这样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使得秦国立于诸强之上。(想想其他各国,燕国用了赵国人乐毅,立下无比大功,被猜忌,赵国名将众多,然廉颇老死于外,李牧被自己人害死,当然最冤的是魏国,白白为秦国提供了这么多人材不说,难得的兵法名家信陵君还受到自己亲族的猜疑,郁郁而终。)
  
  3. 运气:你要说一统天下没有这个运气确实不行,战国初年,变法后的魏国强盛无比,无人不惧,大有一统三晋,再建当年晋国伟业之势,秦国虽然一度战胜,但是魏国仍强,走了吴起又来庞涓。偏偏齐国来凑热闹,孙膑妙计打败了庞涓,也毁了魏国,使得秦国前的第一块屏障消失了。
  
  魏国倒下了,不过齐国站起来了,这个庞然大物实在强大,秦国在他身上也占不到一点便宜,齐国论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秦国,位于东方,不用双线作战,又是当年霸主,文化之国,由他统一六国比秦国要顺理成章,问题就是出了个乐毅,五国联军不但把齐国险些灭了,还把齐国人的锐气打没了,自从齐国坐等秦国灭各国,就是不帮忙,直到秦军一来直接投降。
  
  齐国弱了,楚国倒是一个大国,疆域大,势力大,上天却为秦国送了一位张仪,为楚国送去一位楚怀王,硬生生用一张嘴把楚国折腾个半死,连楚怀王都老死秦国。可怜啊可怜。
  
  赵国自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张,赵奢战胜秦军是为各国打了一针强心针,但是命关赵秦两国国运长平一役……怎么说呢?就算秦国派出了奸细,但是赵王不一定听啊,就算听也不一定换上赵括,就算赵括带兵……也不至于四十万被包了饺子,天下大势就此决定。
  
  好不容易出了李牧,后来的赵王居然还能上第二次当,自己解决自己的干将……
秦国经过几百年积累,日益强大,而能与之抗衡的对手一个个都衰弱了,终于在嬴政手中,短短十年秦国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秦之伟业达到顶峰,而嬴政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皇帝——秦始皇。在他的手上,秦朝统一度量衡,文字,建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四处征伐,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不断开疆拓土,举目东方,强秦就好似一个不会倒下的巨人,秦始皇的伟业或许真可以一直流传到千世万世。可是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陈胜举起大旗,秦朝就灭亡了,灭亡的如此之惨,如此之快,连老本都没有留下。秦朝为什么会这么快被灭亡。
  1. 秦统一太快:秦国几百年战争下来,虽然一直开疆拓土,有大一统之势,但是他的领土还是主要限于关中巴蜀之地,他的严苛法律在自己的领土自然行之有效,治下之民都习惯了,但是六国之法与秦国之法完全不同,一下子吞而并之,从军事上是一个奇迹,但是从政治上就是一个危机,秦法在自己的土地上能得到遵守,那是因为多年习惯了,而且关中民风和中原不同,但是新得的六国土地上是不是能得到遵守呢?六国之民远远多于秦民,这样秦朝统治者就面临了一个抉择,是选择秦法还是选择六国之法,假如是我们现代民主社会,投票决定,那自然是选择六国之法了,不过那时可不是民主社会,只能选择秦法,一下子要比自己多的多的民众接受新法律,而且是一个残酷的法律,那大家不抱怨才怪。尤其这些抱怨法律的民众比遵守法律的民众多得多。其实假如秦慢慢吞并六国,一点点使各国民众遵守秦法,慢慢消化,使占领地的人民移风易俗,而不是如此之快,如此之狠。那要好的多。毕竟,一个国家要吞并比自己大得多的国家时,只有两种方式才能保证安全,第一个是一点点消化,先要其割让部分领土,把占领地的民众转变为自己的国民,吞一点消化后再吞一点,做长期战略,第二个是军事占领,文化被占领,也就是说军事上占领对方的国家领土民众,但是文化政治经济上直接采用对方国家的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满清入关。秦朝吞的这么快,又不能用六国之法,国家的安全已经受到影响,虽然秦始皇用统一度量衡,文字的方式同化民众,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六国民众思念旧法。(假如旧法比新法严苛,到也罢了,问题是新法比旧法残酷的多了,人们说思念故国,倒不如说思念故法更适合。)
  
  2. 六国余党:这就是上面的副产物了,秦朝统一的太快,不能把六国的人同化过来,而民众如此,作为六国原统治阶级的六国贵族更是,又不能把他们全杀了,虽然秦始皇想尽办法,想把他们都控制起来,(就象兵器,即便下令收缴天下兵器,但是总有漏网之余,也就最多把六国官方的兵器收缴就不错了。)但是还是控制不了全部,(就拿韩国来说,虽然最弱小,但是就出了个张良,齐国楚国国大,又在战争中没消耗什么实力,反对力量很强,日后楚之后裔就是反秦主力。)六国余党就可以到处煽风点火,象张良这样的大胆之徒甚至敢行刺秦始皇,可见六国余党之嚣张,所以等到陈胜点起第一把火,六国余党就乘机起来作乱,他们在六国根基深厚,运作起来可比陈胜要简单得多,和陈胜这样的平民起家不同,六国余党会谋略,有自己的实力,他们的作乱是对秦国打了一根狠狠的针。
  
  3. 秦朝内乱:虽然六国作乱,但是按秦国的实力,就算保不住天下,关中故土总是可以顶住的,问题就出在秦朝内部。秦朝实行郡县制,这确实有利中央集权,但是却有两大毛病,第一个是冷落了功勋,那些功勋一个个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都是冲着荣华富贵去的,而荣华富贵的及至莫过于象周朝太公那样自己受封建国了,后来刘邦为了笼络功臣还不是册封了功臣为王吗?(当然后来找借口除掉了)所以等郡县制一下,他们必然失望得很。(不过这是第一次啦,以后的功臣就比较习惯了,能保住命就不错了。)第二个是郡县制确实有利中央集权,但是也要中央控制得力,象二世那样被赵高蒙蔽,还不如分封几个王出去让他们自行消灭各地造反势力得了。不过这其实也是小事,真正打击秦根本的是二世上台后因为毕竟做了伪诏,名不正言不顺,生怕别人有意见,于是诛杀各宗亲贵族,又杀功臣蒙恬,搞的秦国人人自危,众人离心,象远征百越的秦军得知国内作乱,干脆就不回去了,等到连李斯也被杀后,秦国自己要依靠的统治力量已经被自己消灭了。
  
  4. 秦始皇之死:别小看秦始皇的死亡,一个巨人的生死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因为这个巨人就是一个权威的象征,秦始皇不死,大家也不敢随意造反,就算造反各方势力也有顾忌,(所以荆柯张良想暗杀嬴政倒也没错)假如秦始皇活个几百年,秦朝的统治说不定真能稳定下来。(当然那要他求得长生不老药。)而秦始皇一死,大家就开始想了,苦日子终于到头了,上天开眼了,你要秦始皇活着,陈胜放一百个胆都不敢造反。更别说秦始皇死后还发生了扶苏之位被夺的事,影响了秦国的统治基础。
  
  5. 天才将领:这自然说的是项羽,假如没有项羽这样的天才将领巨鹿大破秦军,章邯挟灭陈胜项梁之势,再灭了赵国,对那些只知自保的各国各个击破,那天下也就定了,但是巨鹿大胜,秦军主力被灭,(这比当年长平还惨,长平之败赵国还有六国帮忙,巨鹿大败,秦国求谁帮忙去?)秦国也就完了。
   月风翼 大人说道.

奏主热折 ·三国“四大名驹”
·驳《我们应该为宋朝而骄傲》
·三国时代的十大卧底z
更多...
大人官印--------------------
 
善奇谋,长攻城。战胜攻取,所向无前。天下莫可当!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5/12 13:24:05 
IP: 已记录
收藏奏折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中华文化工作室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京ICP备12043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