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穷明朝证明出身决定治理能力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中华文化工作室华夏民族魂宋元明清朱元璋和穷明朝证明出身决定治理能力

有本启奏 回复奏折 大人是此奏本第 74 个阅读者 
 主题:朱元璋和穷明朝证明出身决定治理能力 [录入转帖]
谭安国
 



府内官位:在野
府内马屋:我要买
大人宠物:无限正义
为官经验:370
人物魅力:127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787
奏本总数:250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6/6/15
进城:232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启奏官员

朱元璋和穷明朝证明出身决定治理能力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
  
  自给自足的思路
  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
  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国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借口。

  七下西洋的收获
  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违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动机来自于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是怀疑建文帝隐藏在西洋,进行搜寻追捕;二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进行的政治游行。郑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贸易,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对是必然的。明成祖好大喜功,执政时间一长,必然结果就是国家财政的破产。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大臣们慑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刚刚落成即被雷电击中烧光的机会发难,逼得他罢下西洋。其实不要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这种动机和做法,对中国只是有害无利的,徒费国力的政治游行而已。

  捉襟见肘的明朝
  明朝一直陷于财政困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动员能力极差。虽然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差不多两亿,但最大一次动员的兵力不过就是松山会战时的13万军队,这已经是穷尽国力。军队的动员能力不仅仅单纯是军事上的动员,军队远征的数量和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能动员多少人参军,而是后勤能否保障,这纯粹就是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了,尤其要有财政能力作为支撑。明末为何军队最大的动员数量不超过13万?这是因为明朝的财政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支撑更多的军队出征锦州。即使如此,松山大战的明军最终违背了统帅洪承畴步步为营的战略初衷,匆忙迫近锦州,结果被清军包围并切断了后勤补给线,全军崩溃覆灭,其原因也是由于后勤无法支撑,明思宗朱由检只好严令速战速决。历史浪漫主义者在评价军事史时看到的仅是长坂坡上的赵子龙,而现实主义者看到的往往是后勤。

  旧宋与新明对比
  如果比较一下明朝和宋朝的政府财政收入更能揭示明朝的财政困境。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两百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四百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五百二十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两千余万两白银。北宋中后期,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达六千万贯,而南宋时期则常年超过了一亿贯,甚至一亿二千万贯。

  由于宋明两朝相差至少近百年,不能直接用各自的货币进行比较,尤其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美洲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的购买力自明中叶以后急剧下降,因此必须用购买力平价比较宋明两代的政府财政收入,而最基本的必需品——米,是衡量这两个朝代货币购买力的最好的标准。宋代的一石米价格在400钱至1贯(1000钱)之间,取较高的米价一石一贯计,明代中后期的米价以较低的一石一两白银计,明石是宋石的1.5倍,也就是明代的财政年收入最大值两千万两白银折合约三千万宋石米,而南宋的常年中央财政收入是一亿宋石米,是明代的3.3倍;如果用明代中央财政收入较高的万历年间常额的五百二十万两计,那宋代则是明代的10倍以上。为何这两个相距并不遥远的朝代中央财政收入会相差如此之大?
  
  开放带来大收益
  明代的耕地面积大于宋代,粮食的单位产量也高于宋代,但即便如此,明末的“三饷”加派已经突破了农民的承受极限,农业完全破产,但即使这样竭泽而渔式的横征暴敛也只不过搜刮了区区二千万余两白银。因此,单纯依靠农业是不可能达到像宋代那样高的财政收入,显然宋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
  据统计,宋熙宁十年(1077年),在中央财政收入中,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非农产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国际贸易才是宋代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宋明两朝财政收入如此悬殊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实行海禁,以及在其背后的经济政策和建国思想,相比较宋代而言,明代在经济体制上是一个大倒退。 

  由此来看,发展经济是需要眼光的,狭隘的意识是发展不了经济的。阶级区分的价值或许就从朱元璋身上得到了验证。
   谭安国 大人说道.

奏主热折 ·三国时期蜀五虎将之一——马超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揭开曹操杀华佗的真正原因
更多...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4/23 19:13:52 
IP: 已记录
没有盐的海



府内官位:官家
府内马屋:我要买
家中府邸:小 木 房
大人宠物:主人不要我了
为官经验:9694
人物魅力:85
大人体力:100
身上钱袋:228
奏本总数:3998
进府时间:2006/4/19
官家签到:2008/2/5
进城:232个月
上朝情况:退朝

鲜花 鸡蛋


信息 短讯 邮箱 主页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中华城第0002

Re:朱元璋和穷明朝证明出身决定治理能力

这个命题有问题.

难道,请比尔盖茨的儿子来做国家首脑,就万事大吉了吗?照你之意,就用不着浪费纳税人的钱,去搞什么总统竞选活动啦.

   没有盐的海 大人说道.
大人官印--------------------
 
"你们是世界的盐";而我不是!
又,偶是"无赖".何为"无"? "没有"的意思.
      何谓"赖"? "依赖"啊!

偶是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见童说童话,见鬼则鬼话连篇之流的人嗄.



编辑 删除 评分 奖励 惩罚
发表时间:2006/4/24 22:09:20 
IP: 已记录
收藏奏折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中华文化工作室 - 中华文化工作室



京ICP备12043901号